编者按
作者张炯,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文学专家组组长等;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编著有《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国文学通典》、《创作思想导向》等。张炯曾与中文系1955级同学一同编写《中国文学史》,当时得到杨晦先生的支持和指导,同时提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杨先生,也支持学生创办文学刊物《红楼》。

今天这么多师友聚集学校纪念杨晦老师诞辰120周年,我因在外地旅途上,未能参加纪念会,非常遗憾和抱歉!谨向参加纪念会的师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敬意!
杨晦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和剧作家,也是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前辈。我在北大中文系学习期间,深受杨晦老师的教诲,使我终生难忘!
当年我们1955级同学集体编写《中国文学史》,一开始便受到杨老师的支持,后来编写四卷本时,他更亲自担任了编委。我因分工撰写全书的绪论和结束语,每次写出初稿便去请教杨老师,他详细阅读后,总能提出许多精到的修改意见。有一次我到他家请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他对我一个人竟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体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非常感动!
《中国文学史》初版书影
有一次,他要给我一本参考书看,就领我上楼,到他的书房,我见他满屋藏书,满案头都堆满书籍和文稿,深为感叹他的博学和勤勉。他曾经给我们年级开一门专题课,讲九鼎,旁征博引,竟讲了一个学期也没有讲完。
他虽然说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他还支持我们同学创办文学刊物《红楼》,还亲自给《红楼》撰稿。我曾去请他给《红楼》写了一篇回忆“五四运动”的稿子。他还给我们讲了当年他如何考进北大,如何参加火烧赵家楼的情形,说得激动起来,完全表现出一副热血青年的模样,忧国之心,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使我们深受感染。
虽然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至今想起来,他的音容笑貌和激昂慷慨的样子,有如就在目前。我曾写过几篇缅怀北大老师的文章,第一篇就是写杨晦老师的。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但是,师范长存。杨晦老师,安息吧!您的为人,您的治学精神,您的崇高师道,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勤恳,您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火一般的情怀,都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纪念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
插图来源:北京大学档案馆
作者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