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年6月20日
??? 摘要:6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了一次老教授们的“博雅清谈”,主题是“回忆筒子楼的岁月”。包括段宝林、王理嘉、周先慎、陆颖华、严绍盪、唐作藩、陈松岑、陈平原、夏晓虹等近20位中文系老师到场,回忆当年筒子楼的生活。而其中一些老教授也回忆了文革中北大搞批斗、“打派仗”的情况,以及参与“大批判写作组”,至今仍感自责的心情。
??? 南都讯 记者田志凌 6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了一次老教授们的“博雅清谈”,主题是“回忆筒子楼的岁月”。包括段宝林、王理嘉、周先慎、陆颖华、严绍盪、唐作藩、陈松岑、陈平原、夏晓虹等近20位中文系老师到场,回忆当年筒子楼的生活。而其中一些老教授也回忆了文革中北大搞批斗、“打派仗”的情况,以及参与“大批判写作组”,至今仍感自责的心情。
??? “筒子楼”,是指大通道,两边有房间,共用厕所和水房的宿舍楼。在过去许多年里,这是很多高校的老师们生活、工作、看书写作的环境。陈平原主编的《筒子楼的故事》于近日由北大出版社出版。陈平原告诉南都记者,如今校园面临改造工程,筒子楼也可能会消失。在他看来,大陆的“筒子楼”就像台湾的“眷村”,既是一种建筑,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时代倒影。
??? 回忆也脱离不了大时代的背景。孙玉石回忆了1966年“6·18”北大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他亲眼目睹系主任、书记怎样被批斗。孙玉石也没有隐瞒自己的自责,他坦诚讲述了自己当年昏昏然,也曾用“伏虎战斗队”的名义,编写大字报,编辑《文艺与批判》的杂志。他回忆自己曾负责编辑一期“批判赵树理专号”。后来,孙玉石获知赵树理在家乡被批斗时,活活摔下来而死去,“我怎么都不能忘记,自己住筒子楼那个年代里,所做的这些事。即使赵树理的死,与我的所为,没有任何联系,也不能抹去或减轻一个人良心的自责”。
??? 严绍盪回忆了自己当年在中文系“大批判组”,如何写出了“批判《水浒传》投降主义”的文章,受到上级的赏识。在现场,严绍盪也毫不掩饰,他举余秋雨的例子称,作为一个真诚的知识分子,没有必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躲闪、回避,“这就是历史”,历史的真相要复杂得多,只有不断反省自己的道德良知,“才是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