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当代中国文学
主讲人 陈晓明教授
??? 2012年10月30日,本学期北大中文系静园学术讲座第三讲(总第21讲)开讲。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老师以“如何评价当代中国文学”为题,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演讲。
??? 对中文系而言,文学研究本是题中之义,毋庸置疑。但在文学受到质疑的当下,当代文学由于与时代环境的紧密关联,承受着更多也更复杂的压力。此讲意在通过对当代文学的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文学所处的境遇,也增强对文学的信心,以及学习文学的信念。
??? 陈老师首先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谈起。他表示很看重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这既是莫言本人的成果,也是同时代一批杰出作家共同努力和互动的结果,它昭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实力;同时,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和客观评价,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尤其是媒体,对当代文学的批评不绝于耳。陈老师认为,这些批评并非建立在对中国文学冷静观照的基础上,莫言的获奖,在某程度上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当代文学。在现代消费社会,到处充斥以物质为导向的价值观,文学似乎沦为消费品,并走向边缘,顺着时代的发展脉络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起伏观察,这些现象并不奇怪;但从另一方面看,在网络的助力下,现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数和文学作品的数量都在迅速增长,文学仍然生机勃勃,而且随着视听文化时代的到来,正孕育着新的写作的可能性。
??? 接着,陈老师分析,在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文学面临着“世界性语境”的压力。西方的现代性美学依然引导着当代中国文学前行,但相对于西方对内行的自我经验的关注,中国文学缺乏深广的浪漫主义根基,它走的一条把握外部世界的路径,展现的是外行的现实的经验。这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理解与认可,构成了强大的压力。
??? 最后,陈老师以小说为例,阐述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能力,及创新的可能性的看法。这可概括为四点:其一,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这可以阎连科的《受活》为例。其二,汉语小说有能力以汉语展开叙事,能够穿透现实,穿透文化,穿透坚硬的现代美学,贾平凹的作品,如《废都》、《秦腔》等,以直接性的经验和独特的文学语言推动小说叙事,即是很好的例证。其三,汉语小说有能力按汉语来写作,保持其永远的异质性。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以一种独异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化与人性深处,生动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是一个典型例证。其四,汉语小说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如莫言的《酒国》等作品,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中国传统文学和乡土文学的精髓,其语言是“血腥暴力”的,又是美的,而且充满汉语独特的修辞与思维习惯。因此,陈老师强调,要肯定汉语小说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贡献,中国的文学要有中国的立场和方式;他表示对中国文学充满信心,相信它能走出自己的路,给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普遍美学的异质性价值。
??? 讲座最后,安排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与陈老师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议题包括中国小说传统与当代小说的呼应与差异、对当代文学生态的理解等,气氛颇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