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三届“胡适人文讲座”在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拉开帷幕,国际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以“开始与终结: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为首讲,开启了他总题为“中西文化关系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场系列演讲。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主持讲座并致开幕词。李欧梵教授的夫人李子玉女士,中文系严家炎、廖可斌、张辉、高远东、吴晓东、王丽丽、邵燕君、张丽华等教师出席讲座,与数百名学生一同聆听李教授的精彩演讲。
? 陈平原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学者治学,在埋头挖掘之外,还应看重兴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为声名利禄读书,如钱钟书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的“读书种子”。李欧梵教授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不仅在专业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因其文化随笔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而广受赞誉,“脚踩两只船,且平衡能力极佳”,既摆脱学院体制的束缚,自由挥洒才情,又能坚持阅读与思考,推进学术发展。陈平原教授强调,好的大学需要好的老师,“胡适人文讲座”每年邀请一位顶尖学者来北大传道授业解惑,相信对于北京大学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 李欧梵教授首先回顾了20世纪初期尼采、弗洛伊德与马克思颠覆西方传统价值而带来的文化上的巨大变革,随后以克林姆、马勒、乔伊斯等人为例,从绘画、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入手,勾勒出20世纪最初十年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从而指出与“世纪末的维也纳”同时,还存在着“帝制末的中国”。以著名学者严复观,在西潮的冲击下,严复想要建立自己的学问体系,也正与维也纳的艺术变革相一致,只是因为受制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才表现为一者艺术至上,一者学问至上。而晚清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帝制末的焦虑感与形式上的吊诡,在在彰显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一致性。李欧梵教授强调,对于现实的焦虑感与强烈的不稳定感从晚清一直延续到五四,并直接体现在鲁迅的创作之中。《狂人日记》与《影的告别》等作品都提醒我们,西方现代主义虽然并未在中国生根,现代性在中国却自有其深远影响。
??? 李欧梵教授对中西文化关系作出精妙总结:开始与终结之间的关系极为吊诡,后来者不断用新的开始取代传统,而西方的终末论则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在这个意义上,今日的焦虑感,是否也意味着又是一个终结。李欧梵教授广博的学术视野与开放的学术讨论博得在座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讲座后,李欧梵教授与学子展开互动,悉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 胡适人文讲座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于2010年百年系庆之际设立的一项高端学术讲坛,受到了中文系系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先生的大力支持。该讲座邀请国际一流学者演讲,立意于或占据学术前沿,近乎“思想的草稿”,或关乎社会人生,探究“根本的问题”,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此前,美国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与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奥斯陆大学何莫邪教授曾先后发表了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