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年开学典礼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30余名教师、237名新生参加典礼。典礼由中文系副系主任金锐主持。

开学典礼现场
奏唱国歌之后,中文系2023年开学典礼正式开始。

全体师生齐唱国歌
系主任杜晓勤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表示欢迎和祝贺。杜晓勤指出,“北大中文人”既是荣耀和自豪,又是责任和担当。杜晓勤向全体新生提出了求学“三问”。
首先是“问学”,对学科知识不仅要吸收,还要消化,更要内化为对学科、对问题的看法,再外化为独立解决新旧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孟子·尽心下》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小到对学科的知识点和所谓的定论,大到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各种主义,都要能理性地分析,批判地吸收。最后是在中文系学习的终极目标或最高境界——“问道”。既然有志于“道”,就不能满足于成为学问家、文学家。中文人应从“器”的层面,跃升到“道”的高度,即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先生所提倡的“明体达用”。杜晓勤表示,学生不仅要做大学问,还要做这个时代大写的人、站立的人,做以道自守、中道直行的文士,在“妙手著文章”的同时,更要“铁肩担道义”。

系主任杜晓勤教授致辞
本科生新生代表黄臻以力量为关键词,分享了自己向往中文系的原因。她认为,中文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有序前进的交流工具,更是穿越古今,承载着历史、情怀与智慧的载体。文字带给自己力量,当个体拿起笔,我们就能通过纸墨触动更多的灵魂。文字带给他人力量。有笔有书有人,中文系就有追寻的动力,前行的勇气,改变世界的力量。中文当然也可以给国家力量。最后她分享到,希望大家都能在中文系找到人生锚点,又为中文系汇入新的力量。

本科新生代表黄臻发言
研究生新生代表赵炳亮分享了在自我身份转变之际参与田野调查的体验与思考。他由云南广阔无垠的星空谈到了前辈们追寻星空的背影。赵炳亮表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传承北大中文学人的精神与风骨,中文学子将看得更深、走得更远。赵炳亮认为,中文人需要抵达话语的语境、文化的现场,把实践作为准绳、把自我作为方法。他最后提到,读书为学,终究还是为了“学以成人”。求学,向外孜孜以求的同时,也要向内认识自己、重塑自己。

研究生新生代表赵炳亮发言
在校生代表蔡千千表示,大学的阅读和高中有所区别,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所学,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思考,是中文人特有的阅读感悟。当真正解决一个问题,或仅仅是对某本书、某段文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时,这种所得行诸文字,可谓是肉眼可见的“进一寸的欢喜”。

在校生代表蔡千千发言
教师代表张辉向新生表达了中文系的祝贺和欢迎。张辉向全体新生提出了何为“读书人的本色”的问题。他深情地讲述了谢冕先生与乐黛云先生的为学之道。张辉表示,北大的精神血脉,北大中文系的精神血脉,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大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精神的传承,这种书生本色,不能简单获得,更无法轻松复制。
张辉指出,人类的眼界和知识是不完善的,但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总是需要去追寻高于我们、好于我们的理想境界。最后他提出了对新生的祝福,愿大家一起做出也许普通但却切实的努力,从沉疴中站立起来,培养并捍卫属于中文人的书生本色。

教师代表张辉教授致辞
随后,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向新生代表赠书《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是中文系赠予全体新生的入学礼物,收录了38位中文学人专访。贺桂梅表示,希望借此书勉励全体新生从这些学者身上认识中文系传统和精神,沿着学术与理想的历史轨迹,触摸“活的历史”,感受“真的精神”。

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教授向新生赠送入学礼物
最后,中文系副系主任金锐宣布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年开学典礼结束。他衷心祝愿诸位新同学能够继承中文人沉潜务实的精神、不慕虚名的风骨,怀抱满腔热忱向未来进发。林庚先生在《新秋之歌》中写道:“年青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也正是北大中文系与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新秋之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追逐理想,以青春为笔墨,书写崭新的篇章。

副系主任金锐宣布典礼结束

中文系全体到场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