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中文系“博雅清谈”系列第十期如期举办,本期主题为“讲述你我心目中的筒子楼”。这与陈平原主编、中文系教师撰写的《筒子楼的故事》一书的出版相互呼应。《筒子楼的故事》是由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倡议,约请20多位曾经住过“筒子楼”的中文系老师们,回忆当年寄居筒子楼岁月的文字合集。此书也作为向中文系百年系庆的献礼图书之一。
??? 《筒子楼的故事》一书的大部分作者都出席了本次活动,其中许多年事已高的先生们更是积极参与。段宝林、陆颖华、唐作藩、王理嘉、陈松岑、周先慎、马振方、严绍璗、商金林、孔庆东等教授先后发言,大家都兴致盎然,高度肯定编撰本书的意义,并共同追忆“筒子楼”生活的诸多逸事佳话。严绍璗将筒子楼的故事比作苦菜花,虽然吃下去的时候颇有些苦涩,然而回味起来又有颇多甘甜,余味无穷。正如周先慎指出的,真正的历史不存在于宏大叙述中,而在于点点滴滴的琐碎细节中,因此,这种“故事”的书写颇具意义。
??? 在谈话中,许多老先生回忆起了在江西鲤鱼洲农场的经历。据《北京大学纪事》(下册),1969年10月26、27日,“全校20个单位1658人分批出发到江西南昌鲤鱼洲北大试验农场种地,改造思想。”1971年9月29日,江西分校与江西省国营南昌市鲤鱼洲第二农场签署移交清单;同月,“江西分校(含农场)全部搬迁回北京”。老先生们对于这段经历念念不忘,纷纷表示当初同事之间的革命情谊、在艰苦生活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北大教师与江西老乡间的情谊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动容。现场老师们建议陈平原主任再接再厉,编一册《鲤鱼洲纪事》。陈平原亦欣然应允。正如陈平原所说,“在岗的我辈,对这段历史只有若干风闻。当初读杨绛的《干校六记》,以及北大中文系教授陈贻焮、乐黛云、洪子诚等先生诗文,只是感叹嘘唏。北大及北大中文系还有好些‘关键时刻’以及人物、故事值得你我追怀,但我们只能在历史提供的舞台上表演。”在场的教师均表示,若能成书,《鲤鱼洲纪事》也是一份值得品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