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4年,魏建功和杨伯峻首开“古代汉语”课,同时,王力首开“汉语史”课,并先后出版了三卷本《汉语史稿》和四卷本《古代汉语》教材;60年代初,王力又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初步形成了共时的“古代汉语”课、历时的“汉语史”课和汉语语言学学术史课相结合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科研为主导的,全能型的古代汉语教师队伍。王力、魏建功、杨伯峻、周祖谟、吉常宏、唐作藩、陈复华、郭锡良、何九盈、曹先擢、田瑞娟、赵克勤、陈绍鹏、李一华、蒋绍愚、张双棣、张联荣、张万彬、宋绍年、耿振生、王若江、张猛、孙景涛、刘英、朱庆之等先后在古代汉语教研室工作过。他们当中王力、魏建功、杨伯峻和周祖谟等在20世纪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汉语教研室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发展,在各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
科研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现在,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65项,发表学术专著(含教材)超过70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有40多项。其中,王力的汉语史系列论著,郭锡良的上古汉语系列论著,唐作藩的音韵学系列论著,何九盈的中国语言学学术史系列论著在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
王力、唐作藩、蒋绍愚等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的“首届辞书奖一等奖”(199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2)和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2015),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8),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典》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淮南子校释》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淮南子校释》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8),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获北京大学第五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论文二等奖(1996年),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获第五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三等奖(1993),朱庆之《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科研究二等奖(2002),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被评为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杨荣祥《近代汉语研究》入选商务印书馆“中青年语言学者丛书”(2003),并获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2006)、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6),刘子瑜《〈朱子语类〉动补结构研究》入选商务印书馆“中青年语言学者丛书”(2003年),张渭毅《魏晋至元代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一等奖(2004),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4年),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考辨》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2015)、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2016)等等。这些富有特色和创新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古代汉语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为系列课程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面,自90年代中期以来,古代汉语教研室面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共开出古代汉语类的基础课、选修课近50门,将学科的基础与前沿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初步形成了一个共时和历时交错的课程体系网络,可供各类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这个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 古代汉语(共时语言)课程系列。
按照古代汉语学习和研究的不同层次,讲授各类以共时描写为主的基础课程。初级课程为大学本科“古代汉语”和“古代专书研读”,如“论语研读”“左传研读”“孟子研读”“韩非子研读”“战国策研读”“庄子研读”“吕氏春秋研读”“淮南子研读”等。辅以三个系列的中高级课程,一是第一层次的“汉语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和第二层次的“《切韵》导读”“《广韵》研究”“中原音韵研究”“古音学”“《尔雅》研读”“广雅疏证研究”“说文解字研读”“古文字学”“战国出土文字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等;二是专书语言研究,如“《世说新语》语言研究”“《祖堂集》语言研究”等;三是专题语言研究,如“唐诗语言研究”“佛典语言研究”等。
第二、汉语史课程系列。
本系列课程系统讲授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历史变化,探讨汉语演化的机制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断代系列和专题系列的课程,使学生对汉语史研究各分支领域的研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本系列课程以“汉语史”为基础,延伸课程包括汉语断代史和汉语史专题两个分支,前者如“上古汉语研究概况”“中古汉语研究概况”和“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后者如“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研究”“语音史研究专题”“汉语语法史研究专题”“古汉语词汇史专题”等。
第三、学术史和方法论课程系列。
本系列课程旨为研究生提供学术史和方法论的训练。开出的课程有“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历代语言学名著选读”“古音学研究方法论”“《马氏文通》研读”“佛教汉语语料学”等。此外,像蒋绍愚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既属于断代史的范围,又具有学术史的性质。
教研室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的完整而规范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中文专业的基础人才培养和古代汉语专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得到学生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在具有指标意义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已有两篇论文先后获奖。
教材建设方面,上世纪50年代后期王力在讲授汉语发展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出版了《汉语史稿》(上中下三册),开创了“汉语史”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新的领域;60年代初期,受教育部的委托,王力又主编《古代汉语》(四册),创立了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教学体系,对后来的全国的古代汉语基础课教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80年代以后,除了对王力四册本《古代汉语》进行了修订以外,又应当时的需要,由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共同编写了新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部问世后受到众多高校师生的欢迎,被广泛采用为古代汉语课的指定教材,至今已重版、再版多次,超过150万套。此外,郭锡良、曹先擢、何九盈、蒋绍愚在中央电大的古代汉语授课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出版了相应的《古代汉语》教材。《怎样学好古代汉语》一书影响非常大;该课程被评为所有电大课程中最好的课程。
工具书方面,80年代初与《古代汉语》课程配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出版,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一部切合实用而又具较高科学性的工具书。2000年由王力主编的《王力古汉语字典》出版,这是一部充分反映王力关于古汉语字典编写思想的中型字典,为古代汉语教学又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工具书。唐作藩编著的《上古音手册》、郭锡良编著的《汉字古音手册》和《汉字古音表稿》是影响广泛的专门工具书。
除了集体编纂古代汉语基础课教材以外,教师还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不同课程的教材。如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汉语语音史教程》,何九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蒋绍愚的《古汉语词汇纲要》《唐诗语言研究》和《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张联荣的《古汉语词义论》,张双棣的《〈吕氏春秋〉词汇研究》《淮南子校释》,耿振生的《声韵学》《音韵通讲》《音韵学概要》《二十世纪音韵学研究方法论》,宋绍年的《〈马氏文通〉研究》等等。